哲学与政治的联合: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
哲学与政治的联合: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 [摘要]青年恩格斯受到卢格等人的青年黑格尔派概念的影响,认为该派概念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政治动作来践行自由的哲学原则。这种理解不仅表现在他对阿恩特、谢林等人的思想概念的批判上,也表现在他对其时普鲁士政治及文化糊口范畴呈现的各类倒退现象的批判上。青年恩格斯在达到英国之后逐渐挣脱青年黑格尔派的方法论影响,开启了向唯物史观成长的思想征途。
[关键词]恩格斯 自由 哲学原则 政治动作 青年恩格斯曾多次说过,是大卫·施特劳斯帮忙他成为黑格尔主义者的。他在1839年11月13—20日致威廉·格雷培的信中写道:“我正处于要成为黑格尔主义者的时刻。
我可否成为黑格尔主义者,固然还不知道,但施特劳斯帮忙我相识了黑格尔的思想,因而这对我来说是完全可信的。况且他的(黑格尔的)汗青哲学原来就写出了我的心里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224页。】他在1839年12月9日—1840年2月5日致弗里德里希·格雷培的信中又写道:“通过施特劳斯,我此刻走上了通向黑格尔主义的大道。
我固然不会成为像欣里克斯等人那样顽固的黑格尔主义者,可是我该当罗致这个博大精湛的体系中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228页。】但假如由此认为只有施特劳斯帮忙恩格斯走向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态度,那就可能犯简朴化的错误。
施特劳斯究竟只是鞭策了神学范畴的厘革,而恩格斯在1839年10月之后已经不太体贴神学问题了,而是转为存眷普鲁士的政治糊口、经济糊口和宗教糊口。因此,我们必需看到阿尔诺德·卢格在恩格斯成为与欣里克斯等人差别的黑格尔主义者(即青年黑格尔派)的历程中所起的重要感化,即培养其这一时期光鲜的思想特色——哲学与政治相联合。这一特色为他以后把唯物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运动有机联合起来提供了初始的方法论基础。
一、从红尘糊口的抵牾到世界汗青的自由本质 青年恩格斯在1839年10月29日致弗里德里希·格雷培的信中谈到普鲁士的政治糊口(立法、国度的行政)、经济糊口(钱粮的分派)及宗教糊口。他看到,普鲁士虽然有明确的立法和行政体系,但本质上只不外是在追求一成稳定的专制制度,而普鲁士政府还在用勾引宣传和鄙俚的假话来掩盖这种真相。在宗教糊口范畴也是如此,普鲁士政府只不外是操纵宗教的富丽外表和漫无边际的吹捧来为本身的政治好处办事。
【拜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213页。】在这封信中,恩格斯说明晰《圣经》中所讲的原罪是由红尘糊口中的各类条件引起的。但假如只是逗留在这一理论层面的话,他的这部门思想也就只有宗教批判的意义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39年底至1940年头,德国思想文化界风行着一种普天之下没有新工具、汗青会常常回到它的旧轨道的守旧汗青观,更有人用这种汗青观来为其时政治的扎脚不前辩护。
对青年恩格斯来说,上述对普鲁士红尘糊口内涵抵牾的分解,使他开始思考更具基础性的汗青观问题。于是,在这一时期,除了直接阅读黑格尔的《汗青哲学》,恩格斯还通过卢格接近青年黑格尔派,并把世界汗青理解为自由观点的成长史。他讲道:“损害黑格尔者莫过于他本身的学生;只有几小我私家,如甘斯,罗生克兰茨,卢格等才配称为黑格尔的学生。
……要是把世界汗青是自由观点的成长这一思想以其全部威力强加在某一个不来梅牧师的身上,他会发出奈何的悲鸣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230—231页。】 在其时的德国理论界,有人试图把汗青的进程比作平行线,认为“汗青的形式不是上升和下降,不是同心圆或螺线,而是一种时而合拢(这个词在这里也许比‘吻合’要得当些)、时而分隔的史诗式的平行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107页。
】。从外貌上看,这只是对汗青进程的一种理解,但实际上并不这么简朴。这种概念是直接针对汗青是自由精力的成长史的概念的,是其时那些自觉得是的达官显贵们成天乐于宣讲的工具。
在写于1839年12月底至1840年1月底的《时代的倒退征兆》一文中,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此刻就处在汗青的这样一个点上。自查理大帝以来登台表态的各类思想,500年间不停彼此排斥的各类风俗,都诡计把本身的消亡了的权利再次强加于现代。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和路易十四的专制制度、罗马的教阶制度和上一世纪的虔诚主义,彼此争夺没落自由思想的荣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107页。
】此时的恩格斯固然不会同意这种汗青观。他明确讲道:“我甘愿把汗青比作信手画成的螺线,它的螺纹毫不是很准确的。汗青从一个看不见的点缓缓开始本身的行程,围绕着这个点缓慢回旋移动;可是,它的圈子越转越大,旋转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机动,最后,的确像豁亮的彗星一样,从一个星球飞向另一个星球……汗青只是沿着最短的旅程奔向新的辉煌光耀的思想星座,这一星座不久就会以其耀眼的辉煌使他们凝滞的眼睛昏花迷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107页。
】这是自由的汗青观向时代的倒退征兆发出的呐喊。恩格斯的这种解读思路在他一年之后所写的《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一文中获得了继续和深化。阿恩特是1813年德意志民族独立斗争时代的思想代表,而此时的恩格斯是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配景下思考德意志时代精力的成长问题的。
他们两人的思想节拍不行能处在同一个节奏上,有些在阿恩特看来是无足轻重的工具(譬如人民的自由),对恩格斯来说却是德国人必需支付生命去得到的工具。阿恩特但愿躺在1813年的功绩簿上对着汗青的明镜洋洋得意,但恩格斯但愿担当1813年叫醒人民意志的那种斗争精力来为当下的政治斗争办事。
从恩格斯已有的自由的汗青观的角度来看,阿恩特试图以近30年前的斗争经验来申饬当下德国青年的做法,显然会成为批判的对象。在恩格斯看来,阿恩特大抵可以被归于德意志狂的队列,这是一个对德意志精力的现代成长作偏执式理解的思想派别。与它相对的是世界主义的自由主义派别,这个派别从另一个极度来解读自由精力的成长,实际上也没有正确理解时代看法的成长问题。
对此,恩格斯讲道:“德意志狂总想把这个民族拉回到德意志的中世纪去,甚至拉回到源于条顿堡林山的原始德意志的纯正精力中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70页。
】“德意志狂的这个对立面就是南德意志等级集会的世界主义的自由主义。这种世界主义的自由主义否定民族不同,致力于创造一个伟大的、自由的、结合的人类。
它同宗教理性主义是一致的,而且同出一源,即出于上一世纪的泛爱主义,而德意志狂则最后导致神学上的正统教义,它险些所有的信徒(阿恩特、斯特芬斯、门采尔)都逐渐走向这样的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71页。】恩格斯此地方讲的是1815年维也纳大会上德国统一的空想破碎之后,北德意志的君主国(普鲁士是个中最大的一个)和南德意志的君主国对自由理念的差别解读。前者虽然具有担当德国哲学传统的文化优势,但一直试图架空法国自由理念的影响;后者虽然对自由思想的理解比力富厚,但囿于无法与焦点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因而发生不了太大的影响。
此时的恩格斯是想借助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的影响来从头鞭策德国的政治革新。因此,他在理论维度上需要的是白尔尼与黑格尔的联合,而不是像德意志狂那样,对法国的自由理念举行简朴化的拒斥。“对恩格斯来说,1830年是德国今世汗青的开始,因为它从头点燃了内部革新的呼声。青年恩格斯是1830年这一时代的产儿。
”【[美]莱文:《差别的路径》,臧峰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2009年版第135页。】 恩格斯从他的自由的汗青观出发,明确指出了白尔尼在德国政治精力(自由精力)成长史上所具有的重腹地位。在他看来,白尔尼不是用思辨的方式,而是用争取自由的动作的方式,来理解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内的欧洲各民族的职位和使命的。“他剥掉了德意志狂的徒有虚名的富丽外衣,同时,也无情地揭开了只有软弱无力的虔诚愿望的世界主义的遮羞布。
……他满身洋溢着朝气,他满身布满着活力。只有他的著作可以称得上是争取自由的动作。
请不要在这里跟我谈‘理智的划定’,‘有限的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71—272页。】此时恩格斯对白尔尼的评价长短常高的,这与他所持的哲学汗青观是直接关联的。他认为,自由的汗青观的焦点其实并不是用思辨的方式来诠释汗青进程的自由本质,而是用政治动作的方式来践行这种自由的精力。
对他来说,正因为世界汗青是自由精力的汗青,所以当下要做的就是开展争取自由的政治动作。由此也涉及恩格斯尊敬的另一位思想家——黑格尔。虽然恩格斯在这一时期的书信中明确讲过本身已经走上了通向黑格尔主义的大道,但我们千万不要简朴地认为恩格斯的思想成长历程中存在一个黑格尔哲学阶段,因为他讲的黑格尔主义,其实是由卢格等人出现出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概念。恩格斯不行能认同黑格尔以思辨方式建构哲学体系的理论积极,他体贴的是黑格尔哲学中蕴含的批判与革命气力。
固然恩格斯也认可,黑格尔本人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正统派,其哲学是普鲁士的国度哲学。但他强调的是这一哲学中蕴含的努力的工具,即由青年黑格尔派成长出来的工具。“施特劳斯在神学范畴,甘斯和卢格在政治范畴,将永远是划时代的。只是此刻,恍惚不清的思辨星云才酿成照耀着世纪运动的辉煌光耀的思想明星。
人们尽可以指责卢格的美学评论,说它索然无味,局限于教条的框框;然而描述黑格尔体系的政治方面同时代精力的协调一致而且使这个别系从头受到国民的尊敬,则仍然是卢格的功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73页。】 对青年恩格斯来说,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思辨星云只是一种恍惚不清的工具,而由卢格等人成长出来的为自由精力而战的世纪运动才是辉煌光耀的思想之星。因此,当他说在当下这个德国政治精力成长的最新阶段,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完成黑格尔思想和白尔尼思想的彼此渗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74页。
】时,并不是因为白尔尼的政治动作与黑格尔的理性思辨之间存在彼此对立意义上的互补关系,而是因为不管是白尔尼的思想还是黑格尔的哲学(尤其是由卢格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成长出来的批判哲学)都内含着思想与动作相联合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概念在思想与动作相联合的维度上是一致的,是彼此促进的。
正因为如此,青年恩格斯才把他们都席卷进建构德意志精力的当下成长形态的理论视域之中。当恩格斯从这一视角来审视阿恩特的思想时,自然会发明更多问题。
譬如,阿恩特从维护普鲁士贵族制度的态度出发,强调宗子担当权对确立地盘永久关系的重要性。他阻挡自由支解地盘,认为这样将导致没有一块地盘可以或许养活本身的主人。
而恩格斯则明确指出,地盘所有权的完全自由才是解决农业方面的各类问题的正确方法。“地盘自由不容许极度化:既不容许把大地盘占有者酿成贵族,也不容许把耕地支解成太小的、变得没有用处的地块。假如天平向一端倾斜得太多,那么,另一端秤盘里的工具当即就会增加,以期取得均衡。纵然地盘所有权从一小我私家手里很快地转到另一小我私家手里,我也甘愿要有着无限自由的澎湃汹涌的大海,而不肯要一平如镜的,乃至涟漪城市不时被岸边斜坡、树根或一块石头冲散的内陆小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78页。】西欧学界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特雷尔·卡弗把青年恩格斯在上述问题上的概念界定为经济自由主义,认为“恩格斯在1840—1841年的通讯文章中,以一个经济自由主义撰稿人的身份呈现。在这段时间里,恩格斯的文章主要是捍卫毫无限制的自由和支解地盘所有权的权利,阻挡现实中德国大部门地域存在着的庞大的限制”【[美]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2008年版第15页。
】。这种概念是可以商榷的。
恩格斯在这里强调的是法权维度上的地盘支解及互换自由,而不是经济学维度上的自由主义主张。他想借此表达的概念是:在德意志政治精力成长的当下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捍卫包括地盘转让权在内的人民群众应该拥有的任何一项自由权利。
此时的他还不行能试图通过上述阐发引申出关于经济自由对社会成长的重要性的论点;事实上,在他达到英国之前,他要想得出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结论是很难的。正因为如此,对青年恩格斯来说,阿恩特对宗子担当权及永久性地盘占有关系的对峙,决不只意味着他拒斥经济自由主义概念,并且意味着他对作为时代看法的自由精力的反动。“允许确立宗子担当权意味着国度同意成立贵族制度,不,不仅如此,这种对地盘占有的束缚,正如任何不行转让的担当权一样,是直接对革命起感化的。
假如一部门好地固定属于某些家族,而其余的公民都得不到,这莫非不是对人民的直接挑战吗?宗子担当权不是成立在底子不切合我们的认识的那种所有权概念上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278页。】恩格斯此时需要的是卢格局的自由哲学原则与政治动作的联合,而不是对自由主义经济原则的追捧。在认识到人民争取自由的动作需要必然的社会经济基础之前,这种解读模式很好方单合了青年恩格斯对哲学理论的现实诉求。
二、对谢林启示哲学的批判与对自由的哲学原则的捍卫 从1841年10月开始,恩格斯在柏林渡过为期一年的志愿兵服役糊口。在此期间,他在柏林大学旁听相关课程,恰逢谢林在此教学哲学。恩格斯在这段时间的三篇文章(《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哲学家,或世俗聪明变为上帝聪明》)就是针对谢林的讲座内容而写的,其焦点思想是揭破和批判谢林用启示哲学抹杀自由哲学的理论诡计。
此时的恩格斯已经具有从自由的哲学原则出发来展现现实红尘糊口中的抵牾的哲学思路。因此,说恩格斯的这三篇论文在其思想成长历程中占有比力重要的位置,主要不是说他通过对谢林的批判提高了自身的哲学思想程度,而是说他通过对基于青年黑格尔派视角的黑格尔哲学的捍卫,对峙和维护了自由哲学原则。在《谢林论黑格尔》一文的开始部门,恩格斯就把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攻击晋升到在政治和宗教范畴争夺德国舆论统治权的高度来加以理解,而且明确亮出本身的立场:“我们这些得益于黑格尔要比黑格尔得益于谢林更多的人,莫非可以或许容忍在黑格尔的墓碑上刻写这种侮辱性的话,却不向他的仇人——不管这个仇人何等不可一世——提出挑战,以维护死者的荣誉吗?无论谢林怎么说,他对黑格尔的评价是一种侮辱,纵然其形式看上去是科学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328页。】在《谢林和启示》一文中,恩格斯对谢林启示哲学抹杀自由的理性哲学的理论诡计举行了分解与批判。为了阐明本身理解的自由哲学的内在,恩格斯首先从哲学原则与详细思想结论的庞大关系出发,对他此时已经具有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态度举行了说明。
在他看来,黑格尔哲学自己简直存在着原则与结论之间的不统一性。黑格尔的哲学原则无疑是不受羁绊和需要自由思想的,但由于其所处时代对思想的限制,他的详细的思想结论中简直有体现得过于正统甚至虚假的工具。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原则被卢格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担当并发扬光大。这一思想是他在旁听谢林的哲学课程之前就已经具有的,此处只是把它融入对谢林哲学的批判之中。当他维护黑格尔哲学时说德意志精力的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他要强调的固然不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详细结论,而是由其辩证法思想凸显出来的自由的哲学原则。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指出,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所有哲学的根基任务无非是把世界理解成合乎理性的,并进而通过通常理性的肯定是一定的、通常一定的便是现实的这样一种逻辑理路,来证明世界该当是现实的或者说该当成为现实的。谢林显然无法接管这种对哲学的理性式理解,因为对他来说,只有上帝才是实存的、现实的。他一方面要用启示哲学来抵制和抹杀基于理性的自由哲学,另一方面又要让本身在柏林大学的讲座具有哲学思想的外衣。于是,他只能把基督教中的神启与信徒贯通的二元论偷偷塞进对哲学的解读之中。
“这样一来,他就漫游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走着一条尽可能弯曲的门路,把合乎理性的工具称为先于经验[a priori]理解的工具,把不合乎理性的工具称为按照经验[a posteriori]理解的工具,而且把前者归入‘纯理性科学或否认哲学’,把后者归入该当从头创立的‘实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344页。】经由此历程,现代哲学中基于理性的世界观的完整性以及哲学的统一性,便被令人失望的二元论所代替。
谢林以逻辑思维只能面向世界的看法而无法面向实在的世界为由,来为他的二元论概念辩护,并进而为面向上帝的实存的启示哲学留出理论空间,提出“理性研究的对象必然是上帝的本质,而不是上帝的实存。因此,该当为现实的上帝寻找一个有别于纯理性规模的规模,事物该当拥有实存的这个前提;事物只有在以后,按照经验[a posteriori],才会显示出是可能的或合乎理性的,而且在其成果上是切合经验的,即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345页。】。
黑格尔通过阐明通常合乎理性的肯定是一定的和现实的,清楚地强调意识活着界汗青的一定性规模内的自由成长历程。而对谢林来说,由于先有事物的实存,然后才按照经验来显示失事物是可能的或合乎理性的,因而神启拥有了足够的理论空间,合乎理性也降低到了可能性的层面上。在恩格斯看来,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黑格尔对理性的看法怀有天真的信仰,而谢林只对神的启示抱有天真的看法。处在这种解读视域中的谢林显然无法理解所谓的纯理性科学的内容。
但为了暗示本身是一个哲学家而非神学家,他在讲座中特意建构了一个纯理性科学的内容体系。他从合乎理性的都是可能的这一前提出发,指出理性是一种潜在力——既是认识的潜在力,又是存在的潜在力。而作为存在的潜在力,它可以转化为存在,也可以不转化为存在。
只要存在的潜在力还没有转化为存在,那么这种可以不转化为存在的潜在力与可以转化为存在的潜在力是等同的。由此,谢林指出,我们有三种潜在力,“第一潜在力是同存在的直接的关系,第二潜在力是同存在的间接的关系,它只有通过排斥第一潜在力才可能成为存在。……第三潜在力在转化前同直接的潜在力没有区别,而且它只有被排斥于前两种潜在力之外时,才成为存在;只有前两种潜在力转化为存在时,它才可以或许实现。这样一来,所有可能性都包括进来了,而理性的内涵机体在这个潜在力的总体中就被穷尽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347页。
】。在恩格斯看来,谢林对纯理性科学的这种论述完全没有逻辑性,它已经不再是哲学式的思想,而只是一些关于理性的恍惚不清的幻想而已。青年恩格斯批判谢林的启示哲学,目的在于强调德意志精力的新时代、自由哲学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他想高声疾呼:不管是世界还是人类,都无须在非理性眼前为本身辩护,因为世界自己或者说人类糊口自己就有富厚的内在和气力,就是自身最好的辩照顾护士由。人类这种基于自由精力的自我意识“就是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实证哲学即世界史哲学的基础。
它才是最高启示,人对人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393页。】。应该说,通过这种批判,恩格斯既揭破和抵制了谢林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理论诡计,又对作为时代看法的自由哲学原则的重要性举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这为他下一步的理论斗争奠基了越发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自由的哲学原则与现实糊口批判的二元解读构架 对谢林的批判使青年恩格斯牢固了对自由原则的坚定信念。从《伍珀河谷来信》开始,恩格斯就从自由精力这一哲学原则入手,展开对现实糊口中的宗教、政治及文化等现象的批判,只管差别时期的批判得出的结论是不沟通的。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程时所写的三篇批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表现了恩格斯对自由的哲学原则的不行动摇的对峙。
但这种理论辨析式的论文写作并没有使他放松或放弃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1842年11月达到英国之前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恩格斯始终致力于对各类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性解读。
就方法论层面来说,纵然在达到英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仍然接纳自由原则加现实批判的二元构架来展开理论思考。至于如何通过展现客观实际中的抵牾来鞭策现实社会实现真正的自由等问题,恩格斯在完成《国民经济学批判纲领》的写作之前,还没有得出明确的新概念。这在很大水平上是因为他受到了卢格等人的青年黑格尔派概念的影响。
但同时必需看到,正是在用这种二元方法论构架批判各类现实社会问题的历程中,恩格斯开启了向唯物史观靠拢的思想过程,直到最后在《英国工人阶层状况》等著作中从总体上转向汗青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服完兵役后,恩格斯撰写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他延续了之前对普鲁士政治、文化等现实问题的批判性研究气势派头,从自由精力在国度层面的表现即新时代普鲁士应有的自由意识入手,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国王想要把普鲁士建设成为的那种基督教国度中存在着的虚伪性与抵牾性举行了深刻的展现。恩格斯首先把威廉四世的政治诡计晋升到阻碍自由精力成长的高度加以理解:“要弄清这小我私家物,就必需从自由精力的成长和自由精力阻挡基督教的斗争着眼,而且只有从这方面着眼。他是普鲁士原则最后的产品;从他身上可以看出,这个原则在作最后挣扎,但它在自由的自我意识眼前显得完全无能为力。
……普鲁士或者是接管一种全新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只可能是自由精力的原则,或者它没有气力向前迈进这样一步,成果就自行溃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535页。】这种基于自由精力的解读态度,不仅使恩格斯对威廉四世的基督教国度内部的对立性与虚伪性的分解更具理论穿透力,并且充实凸显了他此时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态度。在此基础上,恩格斯从两个方面展开接头。
首先是国度与教会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一方面,威廉四世想要在国度糊口范畴中把普鲁士的正统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因而通过倡导星期、整顿神学院、让更多的官职由信教的人担任等方法,把基督教看法直接贯注到国度糊口中间;同时,针对新教国度的君主主教制反应出的教会权力减弱问题,主张通过和谐的方法来奉迎教会,不管是对天主教还是新教皆是如此。“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也就是采纳这种措施来看待天主教会的,至于新教教会,这里有一些明摆着的事实可以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的观念;应该出格提到的就是破除强制归并令和免去老路德派所不得不忍受的那种压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537页。】但另一方面,威廉四世并不是真心想要让普鲁士国度回到教会统治的时代。
他虽然外貌上认可基督教教会的权力大于国王的世俗权力,但实际上仍然由他本身紧紧节制着国度的统治权。“君主仍不放弃本身的主教权势,相反,他要保留核准权,甚至最高统治权,而另一方面,他又认可基督教权力高于他本身,因此在教碰面前他也要俯首膜拜。这么一来,不但那些胶葛着新教国度的抵牾——虽然从外表上看来仿佛已经解决——依旧存在,并且新教国度的原则和天主教国度的原则也掺混在一起了,尔后一种环境必然会造成莫大的杂乱,使人没有原则可以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537页。
】 其次是国度内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只管德国特有的汗青进程使君主专制政体取得了明明的政治优势,那些封建贵族的世袭权利遭到了剥夺,君主成了国度的真正统治者,但由于威廉四世宣称他想要成立的是基督教国度,因此他常常会奉行一些对中世纪残余气力有利的办法,以彰显本身治理国度的思路是与基督教神学相吻合的。但是,当人们真的认为威廉四世是真心诚意地这么干的时候,很快就会发明现实并没有这么简朴。
威廉四世想要的实际上是基督教国度的神学外表,而不是这种基督教国度的实际内在,因为他也看到了这种基督教国度往往与贫困、压迫、杂乱等社会现象相伴而行。所以,在治理国度的实际历程中,他奉行的是一套摇摆不定、抵牾百出的办理制度。“他愿意把一切可能的自由赐与他的普鲁士人,但只能以不自由、独有和特权的形式赐与。他不是新闻出书自由的死仇家,他允许有这种自由,但这种自由也只是主要由学者阶级独享的权利。
他不想破除或者否认代议制,他只是不肯意让公民自己担任代表;他力求成立的等级代议制,是普鲁士一些省的等级集会中已经部门地实行了的那种代议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540页。】恩格斯指出,在威廉四世身上产生的更有意思的工作是,只管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与公民权利及人的自由精力相违背的,但他老是喜欢摆出一副自由精力的捍卫者的样子。
他常常大举吹捧本身奉行的制度是自由原则的表现,可实际上做的却是反自由的工作。在恩格斯看来,这种虚伪性与抵牾性是普鲁士国度政治糊口的一个重要特点。此时恩格斯的解读视域还没有真正涉及经济糊口的内容,他对自由原则的理解主要是从政治糊口、宗教糊口等范畴切入的。
这种解读视域使他在国度批判、宗教批判等问题上揭示出比费尔巴哈、赫斯等人更深沉的思想气力,因为后者只是展现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和政治国度的本质是用抽象的普遍兼并现实小我私家的糊口,而忽视对宗教糊口及政治糊口内部的对立与伪善的挖掘和阐发。但同时也应看到,青年恩格斯的这种解读视域由于缺乏经济历程的线索,因而暂时还不行能研究导致国度及宗教糊口中的现实抵牾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也不行能越出政治和精力范畴来理解自由原则的内在,即深入到社会汗青成长历程中探讨自由原则的富厚内容及实现路径。这些都有待于他在政治上转向共产主义态度、在理论逻辑上贯通到英国社会革命的汗青观内在及意义之后才可能到达。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不是一到英国就顿时贯通到了这些。
事实上,他在刚到英国时所写的《海内危机》一文中,还是保持着原先那种从自由精力原则出发来分解现实社会抵牾的思路。“假如从英国本国的直接实践即物质好处的角度来看,就是说,假如忽视了催人奋进的思想,因外貌现象而健忘了根底,只见树木不见丛林,那么,这种观念也确实是惟一可能的观念。有一个问题,在德国已经是不问可知的,而对于一个顽固的不列颠人,却无论如何也讲不大白,那就是所谓的物质好处在汗青上从来不行能作为独立的、主导的目的呈现,而老是有意无意地为引导着汗青进步偏向的原则办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407—408页。】此时的恩格斯只不外是把批判的对象从政治、宗教范畴转移到了经济范畴,但批判的方法及解读的路径依然没有改变。这一方面说明自由哲学原则与现实政治批判的二元论思维在青年恩格斯的脑筋中是比力巩固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向唯物史观的思想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颠末对现实经济历程的不停深化的研究。之后,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纲领》中只管还保留着基于人道精力的批判视角,但已经开始探讨由科学鞭策的出产力的成长与内涵对立的竞争关系之间的抵牾等问题。
这种思路因在此文的最后部门提及工场制度问题而获得进一步深化。固然,真正把这一新思路论述出来的是他稍后所写的《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他在哪里明确强调了英国社会革命的汗青性意义,并对工业革命与英国市民社会厘革之间的关联性举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正是从这时开始,恩格斯加速了迈向唯物史观的理论步调,这是我们在恩格斯厥后的思想成长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的。(唐正东:南京大学哲学系传授、博士生导师)返回,检察更多。
本文关键词:koko体育官网入口,哲学,与,政治,的,联合,恩格斯,青年,黑格尔,派
本文来源:koko体育官网入口-www.gpzbs.com